大家好,這裏是小播讀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著名的英國思想家、科學家,也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弗朗西斯·培根的經典代表著作:《培根人生論》。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尤其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句話激勵著無數渴求知識的人讀書學習,鞭策著多少有夢想的人追求上進,可以說這句話在當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沒錯,這句話就是培根說的,而且也就是出自今天我們要解讀的這本書《培根人生論》(也有出版社翻譯為《培根論人生》)。
但其實「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並不是培根的原話,而是後來人們把培根在書中的兩句話濃縮的結果。這兩句話是「人類統治萬物的權力是深藏在知識和技術之中的」,另外一句是「人的知識和人的理論是合於一體的」。後來給書寫序的人就把這兩句話濃縮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知識就是力量」。
在解讀這本書之前,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弗蘭西斯·培根。
培根1561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12歲就入讀劍橋大學,在大學中的學習使他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這使他接觸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並且對其世界觀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579年,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1582年,21歲的培根獲得了律師資格,並在逐漸讓培根的思想逐漸成熟。他決心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並且把經驗和實踐引入認識論。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誌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汙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做一次實驗,他宰了一只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是英國17世紀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被譽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創立了科學歸納法,鼓勵人們以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馬克思、恩格斯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
介紹了培根的大致情況,接下來,讓我們解讀培根這本經典著作《培根論人生》,這本書是培根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整理集,最初出版於1597年,一開始只有十篇,直到培根生前最後一般更新到了五十八篇。這本書在形式上受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的影響,但在文筆的優美程度上,甚至要高於蒙田的《隨筆集》。有人把培根的《人生論》、蒙田的《隨筆集》和笛卡爾的《沈思集》稱為歐洲近代哲學散文的三大代表著作。
這本書一共59篇內容(其中最後一篇是論謠言,是一個殘篇),我會挑選其中10篇為大家分享培根是思想和價值觀,以及對於我們的啟示。今天我們分享其中的「論真理」和「論死亡」。
什麽是真理?培根說:真理是人性深處至高無上的一種美德。真理的真,在於告訴我們如何研究真理、認識真理和相信真理,做到了這些,最後,我們才能享受真理,而這就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而真理的另外一面就是謊言,為什麽現實世界人們往往更願意相信謊言。原因不僅僅在於人們在尋求真理的時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困難;也並在於尋求到所謂真理之後,真理會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自由;而在於人的本性當中,說謊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
可以把真理比做一種毫無隱飾的白晝之光。那現實的世界,就會被這道白光照射得顯露無遺。雖然代表真理的白晝之光遠遠不如華麗燈光照射下的化裝舞會那樣迷幻朦朧、仙氣十足。但在世人眼中,真理的價值如同日光下的驪珠。很多時候,謊言會給人們帶來某種錯覺或假象,利用乃至欺騙人們對事物表象最初的良好的判斷。雖然人的謊言往往虛幻縹緲,可是它總能給人帶來一些表面偽飾下的快樂與情趣。但假如從人們的心中剔除謊言的虛妄和華麗的表象,包括錯誤評價、妄想意誌、武斷印象等,拋棄了阿諛奉迎之後,那麽很多人一下子就會只剩下可憐的肉體,而且這個肉體滿是憂郁和疾病。甚至在面對自己時,他也會感到厭惡。
培根說他著作《新工具》中說,尋求和發現真理,有而且也只能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從感覺和個別事物飛到最普遍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原則進到判斷,進而發現中間公理。另一個途徑是從感覺和個別事物經過逐漸而不間斷的上升引出公理,直至最後達到最普遍的公理。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塞內加說:
一切對死亡的恐懼,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
我們恐懼死亡,像兒童畏懼黑暗一樣,人類或因聽信了太多鬼怪故事,而變得非常恐懼死亡。其實細想一下,與其把黑暗的死亡視為一種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種比較理性的虔誠態度,冷靜而平淡地看待人的逝去,把死亡看做一項不可或缺的最後歸宿。
一些天主教修士的苦行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觀點和認識:「試想人的一個手指如若受傷甚至折斷了,就已痛苦不堪了,那麽當一個人面臨死亡,更甚的是全身遭受侵腐與損害時,這種痛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啊!」。實際上人死亡的痛苦並不比斷掉一根手指更重。
我們的心靈並非真的如此軟弱,人類可以擁有許多戰勝死亡恐懼的條件。它們能夠幫助人類克服對死的恐懼。仇愾之氣壓倒死亡,愛情之心蔑視死亡,榮譽之感讓人獻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而人的怯懦與軟弱,會使得活生生的心靈在死亡到來之前就先死掉了。奧古斯都·愷撒將死之際,他並不關心個人生死,唯一所關註的是他的愛情。在彌留之際,奧古斯都·愷撒還對妻子情意綿綿:「永別了,我的莉薇婭,不要忘記我們的過去……」。
著名的古希臘思想家塞內加說:
一帆風順雖然令人羨慕,可是逆水行舟有的時候更會讓人欽佩。
確實如此,如果奇跡就是超乎尋常,那麽它常常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顯現的。塞內加還說過一句更為深刻的格言:「真正的偉大,在於以脆弱的凡人之軀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戰勝。」
逆境的反面正是順境,培根說:當我們面對順境時所需要的美德是節製,而面對逆境所需要的美德則是堅韌。從道德修養方面來看,和前者相比,後者更是難能可貴。
可以說,一個人生活中的幸福,並不是沒有憂慮和煩惱的。而一個人在現實裏的逆境,也並不是沒有光明與希望的。最美好的刺繡工藝品,常常是以暗淡的背景襯托著明麗的圖案,而不是把暗淡的花朵鑲嵌在明麗的背景之上的。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她只有在激烈的火焰當中才會散發出最為濃郁的芳香。惡劣的品質經常會毫無節製地顯露無遺,而美好的品質常常在逆境中熠熠發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絕大多數時間其實是會面對逆境,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懂得在逆境中學習和總結。而實際上,逆境才真正給了我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順境只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清真相。我們有很多古訓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比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就像老子所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以及: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