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字並不是隨意取的,而是由亞太地區的颱風委員會根據特定規則選定的。
本文將簡單介紹這些颱風名字的來源及台灣的參與情況。
在探討颱風名字的由來與台灣是否有命名權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
颱風名字的由來與歷史背景
颱風的命名方式是依照世界氣象組織(WMO)和亞太地區的颱風委員會(Typhoon Committee)共同制定的規則進行。
在1998年12月於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上,決定自2000年1月1日起,統一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的識別方式。除了保持原有的編號系統(例如,2004年第1個颱風的編號為0401),颱風名稱也進行了全面更換。
圖說:(左)世界氣象組織(WMO)/(右)亞太地區的颱風委員會
命名的具體過程
命名來源:
颱風名稱由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和地區各提供10個名字,共140個名字,分為5組,每組28個名字。
命名的使用:
這些名字由設於日本東京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按排定的順序依次使用。每當西北太平洋或南海地區有颱風形成時,按順序從名單中選取名稱。由於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約有26個颱風形成,因此命名列表約6年用完一輪。
名稱的多樣性:
提供的名字包括人名、動物、植物、星象、地名、神話人物、珠寶等,來源多樣且不按英文字母A到Z排序,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不規律性。
這次的颱風叫「凱米」,跟18年前同名同天!
這次的颱風名字「凱米」其實來自韓文中的「螞蟻」(개미,GAEMI)。那為什麼會用韓文呢?原來,這個名字是由南韓提供的,並且按照日本制定的排序規則使用的。
名字的重複使用與除名機制
重複使用:
命名表是按順序不斷重複輪用,所以同名的颱風只是湊巧輪到而已。颱風實際的走勢、發展還是要視當下的大氣環境而定。例如,當最後一個順序「蘇拉」使用後,下一個颱風就接續使用第一個順序的「丹瑞」為命名。今年的蘇拉颱風代表第四輪的結束,丹瑞則是第五輪的開始。
除名機制:
在颱風委員會的例會中,討論並檢討了曾造成重大災害或有爭議的颱風名稱,將其從名單中去除並用其他名稱取代。例如,象神、龍王、莫拉克等颱風名稱因造成嚴重破壞或傷亡,被從列表中除去。
具體實例:
象神:由於對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被除名。
龍王:因為爭議或重大災害被除名。
莫拉克:因造成嚴重傷亡,從名單中移除。
台灣有颱風命名權嗎?
台灣沒有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因此並沒有參與颱風命名。
了解到颱風名字的來源和命名過程後,雖然台灣並非颱風委員會的正式會員,但我們在颱風頻繁的氣候區域中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忽視。下次聽到颱風名字時,你將會更清楚地了解,它背後的故事比你想像的要複雜而有趣。